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上党区舞台妆培训的有哪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上党区舞台妆培训的有哪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乐活周末#你的城市有什么传统剧种?现在还有人喜欢吗?
我的家乡在辽宁省沈阳市,在这座城市的大剧院和小剧场里,最受观众欢迎的剧种当属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起源于东北三省,也称小秧歌、蹦蹦戏、东北地方戏等,特点是节奏欢快、载歌载舞、气氛红火热烈,节奏跳跃性大,是一种喜闻乐见,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广泛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很多从外地来的朋友都要看看东北的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的形式大多为舞台上有一男一女两位演员,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或手绢,一边走一边唱一边舞,唱腔高亢豪放,唱词幽默风趣,通俗易懂,表现的都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喜剧故事。
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表演上以唱为主。上世纪初,从关内涌来大量闯关东的人群,他们的到来使东北二人转更加丰富多彩,在原来东北秧歌的基础上,融合了莲花落、太平鼓、河北梆子、驴皮影、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得二人转长期以来深受东北广大农民的喜爱。民间有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
近些年,东北地区掀起了“绿色二人转”的热潮,在原有的内容形式上取其精华、去其低俗,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表演上有了很大改进。二人转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雅俗共赏,新一代的民间艺人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二人转作品。
中国的戏剧种类非常多,目前,被统计的剧种就有三百六十多种,几乎各省都有自己的经典代表剧种。
在苏州,最古古老、最经典的剧种就是昆剧,又称昆曲。昆曲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历史悠久,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昆曲即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一开始呢,昆山腔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要问昆曲现在还有人喜欢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昆曲作为苏州市的文化重点发展项目,受到了官方及民间的双重支持与喜爱。
我就非常喜欢昆曲,因为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舞台上,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
我最喜欢的昆曲剧目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等等,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到苏州旅游,如果想听一听吴侬软语,感受一下苏式生活,可以像我一样,到昆曲博物馆以及山塘昆曲馆来体验一下昆曲的魅力。
尤其是山塘昆曲馆,自己非常喜欢,经常和朋友一起去。这里是一家全天候演出昆曲传统折子戏的场馆,馆内布局还原明清风格的家班全貌,可容纳观众百余人,一楼大厅有仿古戏台一座,二楼有包厢。这里灯光很美,还会在不同桥段的间隙放下投影屏幕,讲解昆曲历史。
青岛的地方剧种是茂腔和柳腔,茂腔起源自胶州,柳腔起源于即墨。
青岛的本地居民大多来自胶、高、即(胶州高密即墨),青岛本地的口音也以这三地口音为基础,所以这两种戏剧剧种,在青岛的老年群体中、尤其是农村地区还是有喜爱人群的。
在茂腔的发源地胶州,民间素有“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沿上,锄头锄在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的说法,形容大姑娘小媳妇一听到茂腔的喜悦心情,不管身边有什么活计,放下就循声赶去。
茂腔故名叫“肘鼓子戏”,又称“本肘鼓”,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演变为“冒肘鼓”,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统一定名为茂腔。
青岛市茂腔剧团位于胶州市,每年组织各类文艺演出活动三四百场,十分活跃。代表曲目《赵美蓉观灯》。
柳腔产生于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前身也是“本肘鼓”,清末民初时受莱阳县四弦小调的影响,开始用四弦胡琴伴奏,并配以哨呐帮腔。刚开始用四胡伴奏时,没有定式曲谱,琴师与演员很难做到同步协调,唱的只能跟着琴声溜,所以才叫称“溜腔”,后来正式定名为为“柳腔”。
在2008年,柳腔被有关部门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青岛的地方文化事业增添了无上光彩。
无锡这里属于吴语区,地方戏种就是锡剧,锡剧以前应该还是有不错的市场的,这些年来,随着市场的变革和发展,除了老一辈的无锡人外,年轻人很少接触到锡剧了。
据记载,锡剧别名“滩簧”、“常锡文戏”,其雅号为“太湖红梅”,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发源地为无锡羊尖、严家桥等太湖沿岸农村地区。流行苏南、上海、浙江北部、苏中、安徽东南部。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民国时期称"新戏",抗战时期称"文戏",解放前后叫"常锡文戏",五十年代初称为常锡剧,锡剧是其简称。锡剧的特点在于它生长植根在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朴实的感情、生动的语言、浓厚的乡土色彩,既是地方戏曲之花,也是通俗化的农民戏曲、农民文艺。2008年6月7日,锡剧经***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无锡大成巷步行街那边还有一家锡剧博物馆,每周还有固定场次的锡剧表演,价格也不贵,不过看的都是一些老无锡,年轻人看的比较少了。在南长街南下塘大公桥堍,有一个无锡书码头,应该也是表演一些锡剧演唱之类的,似乎经营的也不好,上座率不高吧。
锡剧,作为地方戏,失去了她往日的芳华,逐渐被年轻一代淡忘了。
我是山西人,传统剧种是晋剧。
虽然山西有四大梆子(包括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但相对来说晋剧是影响流传较广的一个,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所以又称中路梆子,外省惯称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因为我是95后,对于戏剧这类型的音乐实在是欣赏不来,所以也没有过多的了解,但是我妈妈这一辈的60后包括之前年纪更大一点的人,他们似乎特别喜欢晋剧,我记得小时候山西电视台每周五还是周六来着,晚上八点有一档节目叫做《走进大戏台》,我妈平时都不怎么看电视,但是那天一定会准时观看。
我记得那档节目主要是山西民众上台演唱晋剧,台下专业评委们打分投票,有时候评委们也会上去亮一嗓子,和现在很多的歌曲综艺节目差不多的套路,我也听不出好坏,感觉唱的都一样,但我妈就会特别认真的点评谁唱的好,谁底气不足,谁嗓音低沉什么的,偶尔还会跟着唱几句。
我看不懂,她还会给我讲解戏剧的内容情结,我妈最喜欢的晋剧演员是王爱爱、丁果仙、栗桂莲,每次他们演唱我妈都会很开心,第二天有空的话还会看重播再听一遍,其实在我眼里,唯一觉得有趣的大概就是他们穿着的戏服以及夸张的妆容了吧。
晋剧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光绪十五年直至清末一直处于辉煌时期,然而历史的变革使得一些戏剧班社误入歧途,***堕落,加之后来***对晋剧的取缔,从此[_a***_]大伤不复当年辉煌。
其实像我们这种90后,甚至是我哥哥那种80后,对戏剧文化的了解已经是非常的浅淡了,往后越来越不重视,从而会导致文化的丢失,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上党区舞台妆培训的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上党区舞台妆培训的有哪些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