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琼剧舞台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琼剧舞台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道问题:你生活的地区有什么剧种?用一段话介绍它的主要特点?
我家乡有一种戏,中国五大戏种都不能和他比历史。它已有六百多年的实际成在,相传发源于军中,后蔓延到民间,它就是地戏。
地戏演员头戴面具,背插小战旗,身传古代战袍,边跳变唱;唱腔高亢而悲壮,有江西弋阳腔调的特点;乐器只有一面锣,一面鼓,随着演员的动作而敲,类似架子鼓鼓点。不唱元、清文人写的作品,以武戏为主。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为何有人说元杂剧作品雷同很多?它的情节***性具体表现在哪里?
元杂剧雷同现象很普遍,这是后人把元杂剧整理成书后,又在民间广为流传发现的,“雷同的原因”不外乎三方面原因:一,我国古代艺术类文学作品都有一定格式,诗词歌赋皆以“章法”,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兴起骈文、格律诗,后来又把八股文定性为“官样文章”一直流传到明末清初,元杂剧作为元代的文学门类,当然受其影响。所谓元杂剧的雷同主要是词牌名及格式上的雷同,比如《窦娥冤》和《西厢记》虽然格式和演出形式可能雷同,但剧情却是大相径庭。二,元杂剧只不过是“唱本儿”,和现在的剧本类似,而既然是“剧”就要按一定传统规矩演出,不然观众就骂你“外行”;这个规矩是很严格的,不管是唱词和“念白”都要按程序来,比如有这么一段念白,“俺,刘金榜乃河间府沧州人士,出身寒门,自幼艰辛,不料二十岁得中状元,自此飞黄腾达,纵横天下,好不得意也!哈哈哈哈……”,这段念白可用于相同人物的任何唱本中,只要把“刘金榜”改成别的名就行。可能人们所说的“雷同”就在于此吧?但这个“雷同”是戏剧界公认的规矩。三,要说元杂剧剧情的雷同现象也确实存在,大家请看《红楼梦》“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一折贾母的一段话,“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得那样坏,……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理,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就想起终身大事来……”。贾母这番话确实道出了此类剧情的大面积雷同,像《梁祝》、《西厢记》、《碧玉簪》、《凤求鸾》、《金玉奴》等等等等都是这类“套子”,也难怪贾母“掰谎”。但是,元杂剧是演给百姓们取乐的,也是那个年代戏子们的饭碗子,谁又追究什么雷同不雷同!最后我想说的是,元杂剧和唐诗宋词一样,同是华夏文化艺术之瑰宝,像王实甫,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元杂剧大家,同样是我中华民族的骄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琼剧舞台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琼剧舞台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