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丑角舞台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丑角舞台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京剧脸谱化妆要求?
京剧角色的化妆,除了脸谱的化妆,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外,生旦角的化妆,也是经过多年来陆续演变而逐步进入美化之境。尤其是旦角的化妆极为复杂,包括脸部化妆,贴片子,包头等等。
京剧的化妆与“唱、念、做、打”一样,重在“写意” 而不是 “写实”。如果是写实,那《武家坡》中的受苦王宝钏与《大登殿》的王宝钏王娘娘的化妆应该是不一样的。旦角的化妆在一个“媚”字。青衣 的化妆要求端庄大方,花旦要求活泼骄艳。人没有十全十美的,化装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补短扬长。脸部的化妆最重要的部位是“眉与眼”。每个人的眼睛大小不一佯,可以用眼圈的宽细来扑尝。眼睛大的,眼圈宜描细一些。眼睛是小的可画宽一点,但下眼圈不可太宽太浓,更不应与上眼圈一佯宽浓。重要的是浓淡适宜。眉与眼化好了才能传神。化妆重在“自然”,贵在“神韵”。
旦角化妆漂亮吗?
旦角的化妆也不都是统一的美丑,它包括正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马旦等几类。
正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青衣,女主角,她的化妆以淡雅为主,也就是简单的勾勒脸部,没有过多的矫饰。
如《琵琶记》中的赵五娘。
花旦的装扮可以妩媚艳丽、娇憨活泼,夏庭芝在《青楼集》中说;“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可见她们的面部化妆师比正旦要多一些,使人物看上去更俏皮。
丑角和旦角的排行?
丑角在前,相传唐明皇曾扮丑角,因此丑角地位最高。在后台可以随便坐,而且丑角不动笔谁也不准化妆。京剧丑角在戏剧中,可喻为肴馔中的“作料儿”。就京剧丑角的艺术特色而言,就是插科打诨,亦庄亦谐,幽默滑稽、自然成趣。丑角演员在舞台上以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手段,展示出与其他行当截然不同的神情、韵味、风格和风***。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俗称小花脸。
戏曲中小丑俗称什么扮演什么?
小丑在戏曲中扮演文丑或武丑,文丑亦称小花脸或三花睑,武丑又称开口跳。文丑分为官文丑、方巾丑、茶衣丑、巾子丑和彩旦。
传说当年唐明皇演戏,就是应工丑角.因皇帝的身份,演戏有诸多不便,为此皇帝特意在脸上挂一块白玉,久而久之,丑角的脸上就留下了——块白,这就是今天戏曲舞台上丑角所画脸谱中的白色“豆腐块儿”。
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在长期的戏曲发展吏上.丑角的化妆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行为的不同和差异,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脸谱。
如腰子型粉脸、圆形粉脸、枣核型粉脸、筝型粉脸、元宝型粉脸、丑老脸、丑破脸以及碎脸、揉脸和象形脸等。其中最典型的是方巾丑,脸部中央用***勾画—幅“豆腐块儿”型的***脸,因此观众一看见这块“豆腐块儿”就知道这个演员是丑角。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丑角舞台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丑角舞台妆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