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理苗族写真妆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大理苗族***妆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云南有苗族人吗?
有
云南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
有
云南省有苗族人口120.2万人(2010年),其中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和金平、禄劝两个与其他民族共同建立的自治县以及昭通市为最多。此外,昆明、楚雄、大理、丽江、临沧、保山、普洱、曲靖、西双版纳等州市也有分布。云南的苗族多与汉、彝、壮、瑶、哈尼等民族杂居。
云南白族扎染和苗族蜡染的异同?
蜡染和扎染都是在云南若干种民族中流行的传统印染方式,两者的原理相似,工艺上略有区别。蜡染就像照相术一样,照相术是利用光化学原理,首先对负片(底片)进行光化学反应,按照光的强度,反应程度就不一样,最后形成了越黑的影象物体越透明,越白的影象越黑,在暗室中冲洗胶片时,利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影象转过来,就是我们看见的黑白相片。
蜡染的原理比较接近,首先用蜡附着在部分布匹上,然后将其放入染料中,没有被蜡附着的面料就染上了染料的颜色,被蜡附着的面料就没有,仍然保持原来面料的颜色,在蜡附着的边缘,由于蜡的渗透,被染的颜色也形成了渗透的样子,并且颜色有从无到有的过渡效果,当年炼金的人如果继续研究化学及蜡染的话,可能就可以发明照相机了。
扎染与蜡染的染料是可以一样的,但扎染的方法更加生动,面料不是靠蜡来附着,而是依靠绳子来裹扎一部分面料,被扎住的部分不放到染料中,其他部分一样就形成了与染料一致的颜色,捆扎部分也由于液体的浸透形成了颜色的过渡。
用蜡染和扎染工艺制成的壁挂、其他工艺品,极富民族特色,一直深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若是花色呢就是扎染更自然一些。但要是论图案画呢!就应该是蜡染图案更加丰富多彩,形象地再现了人物风貌、山水花鸟、耐人鉴赏。更加生动活泼。
大理扎染用手工针缝扎,以植物染料反复染制而成。产品色泽鲜艳且永不褪色,并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据说像板蓝根一类的染料,还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广泛运用于制作衣裤、被子、枕巾、桌布等生活用品中。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图案规则、布局严谨、朴素自然、贴近生活。 它分为扎花、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一种手工扎花方法,以缝为主、缝扎结合;浸染***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古朴雅致。产品有上百个品种,如,桌巾、门帘、服装、帽子、围巾、枕巾、床单等。彝族扎染***用天然植物染料,做工精致、图案新颖多变,艺术价值较高,实用性较强。
蜡染,是指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然后以蓝靛浸染,使布面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作为防染剂的蜡因为在浸染中自然龟裂,导致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独具特色。蜡染具有丰富的图案、素雅的色调和独特的风格,常用于制作服饰及生活实用品,体现出了朴实大方、清新悦目的民族特色。 至今,蜡染仍在苗、瑶、布依、仡佬等族中十分流行,例如,他们的衣裙、被毯、包单等多用蜡染作装饰。蜡染基于人们美化服饰的需要,是在多种染织工艺的基础上产生并成熟的。从原料上看,蜡染没有特殊的面料要求,像棉、麻、丝、毛织物等,都能被它***用;防染材料不拘于特定品种,动、植物蜡均会使用,一般用树脂和蜂蜡;染色只***取冷染工艺,一般用植物染色,以靛蓝为主。 从范围上看,世界上很多地方存在蜡染,似其风格和使用方式多种多样。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蜡染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扎染古称扎缬、染缬、绞缬、夹缬,亦为中国传统的民间染色工艺之一,是指将部分织物结扎起来进行染色,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理苗族***妆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理苗族***妆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