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亚新娘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亚新娘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为什么在唐朝时期,有大量外国人入籍做官?
  2. 古代中亚和东罗马为什么称呼汉人为“桃花石”?这词怎么来的?

什么唐朝时期,有大量外国人入籍做官?

唐朝就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产物,经历了五代十国之后,隋朝统一了全国,唐朝继承隋朝的衣钵,建立了大唐帝国,唐太宗李世民本身也有鲜卑血统,对其他少数民族***取怀柔政策,任人用才,不分国界,不分身份,并以开阔的胸怀迎接海内外的人才和志士,逐步开启了贞观之治的盛景,唐朝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GDP总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二,各国人才慕名远来,只为一睹***的盛景。

当时在唐朝做官的外国人多达三千,大多为波斯、突厥、粟特、朝鲜日本人,另外还有少数从西亚和东欧过来做生意的***人和东欧人,众多的外籍人士在唐居住,不愿回家,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唐朝,长安成为了各国人民共同发展,共同生活国际大都市,唐朝也因为这些外籍人士的贡献,越发繁荣,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达国家。

中亚新娘妆,中亚最美新娘跳舞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首先要说明的是,唐朝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分水岭,中国古人从战国时期到盛唐的天宝十四年(公元741年)犹如上楼梯,是在一步一步地往高处走。就唐朝个例而言,也没有逃脱兴盛到衰亡的历史法则。唐朝从公元618到741年,经历了休养生息以后,又出现了几位政治贤达的君王,加上数位忠心耿耿的贤臣来辅佐,故此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贞观之治”和“永徽之治”等太平盛世。唐朝早期的任用外籍人士来做官,彰显了“和”,而“和”字又体现了包容与开放。但古语说得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的风气日益大涨,自然不自然地掉入了历史自然循环的彀中,这怨不得别人

隋唐两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混血王朝,西晋末年,随着五胡南下,民族得到了空前的大融合。

隋文帝杨坚就是鲜卑化的***,唐高祖李渊则是汉族和鲜卑的混血。所以隋唐接纳外国人,其实是从皇帝的血脉中就流传下来的了。

中亚新娘妆,中亚最美新娘跳舞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唐朝,对于外国人是很开放的,不止做官,还可以像***一样生活,并没有受到歧视

隋唐两朝的关系很复杂,这一点就得从“史上最牛岳父”、“历史上最会嫁女儿”的鲜卑人、北周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来说起。独孤信有七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四女儿嫁给了李渊之父李昞、七女儿嫁给了隋文帝杨坚。

也就是说北周、隋、唐三个帝国都是独孤信家的女婿,作为三个王朝后人的杨广和李渊就都是属于混血。而且唐朝的包容程度又比隋朝要大,李渊的窦皇后、李世民的长孙皇后都是胡人,

中亚新娘妆,中亚最美新娘跳舞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甚至李世民还身兼双职:对内是***天子,对外是众民族的“***”,可以说隋唐两朝的皇族早已是胡汉不分、世代混血了。鉴于这一点,隋唐两朝对胡族的包容程度不算绝后,也是空前的。除了周围国家之外,就连海外的高句丽和日本,都和隋唐有交集。

也就是这样,唐朝皇帝并不会特意去高调宣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调调,因为他们本身也是有胡人血统的。古代***对于周遭少数民族,最有力的手段就是和亲和攻打两种,而李世民则在这两种的基础上,***取了一种柔中带刚的手段:羁糜。

李世民对周遭民族大施恩惠,包括下嫁公主宗女、开放边境贸易、招募外族豪强到朝廷任职、鼓励胡族子弟都长安留学考科举等,而且其待遇、赏赐与***一视同仁,绝不偏私。再加上羁糜手段:羁就是马笼头、糜就是牛缰绳,羁糜就是像放风筝一样,让胡人保持独立之时,又控制在唐皇的手里。

不过开明归开明,当马儿牛儿不听话时,皇帝手里的绳子就要发挥它的作用了:贞观十三年,唐太宗西灭高昌国,把它变成唐朝的西州;贞观十八年灭焉耆国、再灭龟兹国,击败西突厥,设立“安西西镇”,控制了整个北亚地区。

这段时间,来***长安生活的胡人急速增长,贞观年间长安突厥户数过万,达到了国都长安的常住人口的三十分之一。还是唐朝初期的时候,到了唐中期,除了突厥人之外,还有波斯、吐蕃、粟特、回纥等地的***贵族,他们在长安买田置地、成家立室、任官为将,和长安本地人融为一体。

当然这样来者不拒的做法,也令到长安城内民族化之风大盛:龟兹的音乐、波斯的马球、回纥的衣装、印度的披肩、中亚的发型、吐蕃的脸妆、高昌的葡萄酒、东罗马的建筑风格这些都在严重影响着***的转变,为此唐高宗年间还不得不下令,改回汉族妆容,限制马球、音乐等,但收效甚微。

不得不承认的是,长安已经成为了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唐朝也成为了一个拥有世界级文明的超级帝国,唐朝文化的影响力之广,已远超其国土版图。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应该说,任用外籍人员参与东征西讨,是唐代政治的一大特色。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 统一之前,外国势力曾经长期霸占中原。在隋统一之前,是中国历史上的“五胡乱华”时期,虽然说给中原地区造成了深重的苦难,但促进民族融合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 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从太宗到玄宗时期的民族政策也为大量外国人入籍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太宗时期形成了“胡越一家”的局面,而玄宗时期更是在军队中大量任用外籍人士。

第三, 民族特性上,也决定了唐代乐于任用外籍人士的倾向。汉族文弱,番人剽悍,是不争的事实,而自从初唐以来,不论是外国人将领,还是外国人军团,都为唐代的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

古代中亚和东罗马为什么称呼***为“桃花石”?这词怎么来的?

“土人唯以瓶取水,戴而归。及见中原汲器,喜曰: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谓***也。”

刚刚上面这段话选自13世纪的《长春***西游记》,这里的长春***就是著名道士丘处机(他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历史上的著名道士)。

丘处机

这本书是其徒弟李志常写的,记载了其师和***应成吉思汗之邀远赴中亚途中的见闻,也顺道记述了一些丘处机的生平,是研究13世纪中亚历史、蒙古历史和中国道教历史的重要典籍。

成吉思汗与丘处机谈论

刚刚那段话说的是阿里马城(中亚古城,今中国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一带)的事情,这里面有一个词,大家可能觉得有些陌生:桃花石。这不是一种石头,按照书中说的,这桃花石指的就是***。

那就很有意思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称呼呢?

1980年3月于新疆阿图什县发现了大批喀喇汗朝的钱币,其中十余枚背面铭文中有“苏来曼卡得尔桃花石可汗”字样。根据推测,这应该是1023年(北宋仁宗明道元年)登上大可汗之位的苏来曼·本·玉素甫时期铸造的,但指的注意的是“桃花石”一词、铸有这一名词的喀喇汗朝钱币,在我国是第一次发现。

古钱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亚新娘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亚新娘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