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遂平舞台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遂平舞台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最早“衣冠禽兽”说的是什么吗?
最早的“衣冠禽兽”说的是明代官员的服饰。
明代官员的服饰中,文官装饰“禽”。其中一品为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鸳鸯,八品黄鹂,九品鹌鹑。
武官装饰“兽”。其中一品、二品为狮子,三品老虎,四品豹,五品熊,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由此看来,“衣冠禽兽”最初指做官的人,大概人们还有点羡慕。不过,后来明代的官员们渐渐的没有了开始的为国为民,而是变成了剥削人的贪官污吏,老百姓对他们很厌恶,“衣冠禽兽”就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说起衣冠禽兽这个词,我想可能很多人会连带着想出一些同类的词!比如说什么道貌岸然、人面兽心、***之徒,这些不太好的词,因为在现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面,衣冠禽兽就是那些良心败坏,阴险狡诈的人,甚至说是披着羊皮的狼。
实际对这个词多少有些误解,因为在古代衣冠禽兽其实并不是这个意思。在《三遂平妖传》这本古书里,记载了这么一句话,“绮罗裹定真禽兽”在古代,怎么样去显示自己的权利,一般都会用衣服来做媒介。像龙袍只有皇帝才能穿,太子就不能穿,太子只能穿蟒袍。这衣服上面的图案其实也代表了一种权利的象征。那么同样我们看一些古装题材的影视剧当中也会发现,朝廷上的文武百官,官位不一样,衣服上绣的动物或图案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文官的衣服会统一秀一些禽类的动物。而武官的衣服上则绣上兽类的动物。而且文官跟武官的官服也不能混穿的,这都是有很严格的等级限制。
文官:可能有一些仙鹤、锦鸡、孔雀、云雁、黄鹂、鹌鹑等图案,相应的对应一些文官的官职。
武官:像麒麟、狮、豹、虎、熊、犀牛、海马、等图案,对应武官的官职。
那么为什么这个词从古代流传到现代之后就变成了这个意思呢!其实是由于官气作风的影响。在古代一些父母官、地方官、不作为,欺压百姓,无恶不作,那么百姓们对这种做法自然不满,因为他们的衣服上都绣着一些禽类或者兽类,所以说百姓就叫这些人“衣冠禽兽”慢慢流传到现在之后,就有了我们现在所认知的这层意思!
现在一般说{衣冠禽兽}都是当贬义来用的。比如上辞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里直接定义穿衣服的禽兽,比喻道德低下的人。
【衣冠禽兽】最早是说的官员的服饰,起于明清两代。在明代官服前胸、后背上各有一块方形的图案,称之为“背胸”、“胸背”,或用彩绣,或用织造。其中文官绣的是飞禽,武官则纹的是走兽(早期的官补较大,制作精良,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补子却只用单只立禽)。实际上,从禽兽之别,自然可以看出同品同级之下,文官的地位是高于武官的...
如果更细致的讲,各个品级的官员,所绣之禽兽,也有区别:
文官一品到九品,分别绘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鸂鶒、黄鹂、鹌鹑。
- 武官一二品绘狮,三四品绘虎、豹,五品绘熊罴,六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当然,衣冠禽兽在那时候就是褒义了吗?不一定。禽兽一词作为贬义的出处由来已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至于明朝末年,“衣冠禽兽”经常作为贬义出现在各类***笔记之中,而同以“绣禽纹兽”作为官服的清代中所出现的“衣冠禽兽”也绝非褒义:
《大义觉迷录》:"孔雀翎马蹄袖,衣冠中禽兽","皆取禽兽之名状","岂有自古以来用此等衣冠之人皆为禽兽可乎?"
《金莲记·构衅》:妆成道学规模,飞语伤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
更早的时候,明朝也有个跟衣冠禽兽类似的词,叫做“衣冠枭獍”,其用法类似(“枭”,是一种穷凶极恶的鸟儿,传说它为了存活,不择手段,不惜吞吃母亲。“獍”,传说它饥不择食,杀气腾腾,居然咬死自己的父亲。)
以上,所以现在的【衣冠禽兽】是作为贬义,而明清两代的【衣冠禽兽】多指官员朝服上的图案。但这并不能代表在那时候这个词就是好词儿了,我经常有看见一些人,仅仅只了解【衣冠禽兽】的一点皮毛,就装出一副上知五百年的模样,疯狂吹这个词在古代是说官服的绣花,所以是褒义,是好话云云...很尴尬,很尴尬,学海无涯,学海无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遂平舞台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遂平舞台妆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