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舞台妆精神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舞台妆精神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戏曲精神文化特征?
有三点一是坚守民族气节,伸张民族大义。二是坚持扬善惩恶,捍卫社会正气。三是反对礼教规定,追求爱情幸福。
戏曲是对中国传统戏剧的专称,它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一起,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但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没有流传和延续下来,唯有中国戏曲屡演不衰,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呈现出极其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中国戏曲文化是一座蕴藏丰富的文化宝库,从多个层次和侧面映照出中华文化的神韵风***。
一是坚守民族气节,伸张民族大义。中国戏曲诞生的12、13世纪,是一个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的时期。进入近代后,中国更是屡遭西方列强入侵和侮辱。面对一次次民族冲突和国家危难,戏曲艺术家们借助戏台和剧目,谱写了一曲又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民族正气歌,成功塑造了许多刻骨传神的人物形象,如岳飞、杨宗保、穆桂英、佘太君、花木兰等精忠报国、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苏武、王昭君、李香君等贫贱不移、为国效力的民族义士,以及毛延寿、秦桧、贾似道、潘仁美等通敌叛国、卖身求荣的民族败类。这些不仅体现了戏曲艺术家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而且对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二是坚持扬善惩恶,捍卫社会正气。中国戏曲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并且长于从道德方位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对好人和善行进行充分肯定,如《窦娥冤》中窦娥宁肯自己屈招认罪、不愿连累婆婆,《秋胡戏妻》中梅英贞洁如玉、抗拒诱惑,《白兔记》李三娘吃苦耐劳、赡养父母,《李逵负荆》中李逵急公好义、疾恶如仇,《琵琶记》中张大公施仁施义、扶弱济贫等。对坏人和恶行则给予无情鞭挞,最常见的是对背信弃义、以怨报德、富贵易妻者的批判,如《秦香莲》中的陈世美、《张协状元》中的张协、《赵贞女》中的蔡伯喈、《潇湘夜雨》中的崔通等。中国戏曲中的道德评判,直接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善恶标准和爱憎情感,常常能够在观众中引发强烈共鸣。
三是反对礼教规定,追求爱情幸福。中国戏曲中有许多爱情、婚姻题材的名篇佳作,如《牡丹亭》、《墙头马上》、《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这些作品对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张门当户对等封建礼教展开猛烈抨击和控诉,对自择佳偶、追求自由爱情的所谓“越轨”、“叛逆”行为则进行大胆肯定和热情赞颂。虽然这些作品无法从根本上撼动封建统治,但在促进思想自由和人性解放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简述化妆的目的和意义?
1、社会交往的需要:化妆为了将女性独具的魅力体现得更加的充分。使用化妆品的目的是保护、清洁和美化人体,而不具备药品的预防和治疗功效,其生理作用是缓和的。
2、职业生活的需要:随着商品社会的不断发展,化妆已不在局限于舞台,而是逐渐进入职业生活,通过人为的修饰,是平凡的相貌焕发出超凡脱俗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反映出新世代的精神风貌。
化妆是运用化妆品和工具,***取合乎规则的步骤和技巧,对人体的面部、五官及其他部位进行渲染、描画、整理,增强立体印象,调整形色,掩饰缺陷,表现神***,从而达到美化视觉感受的目的。
化妆,能表现出人物独有自然美;能改善人物原有的”形“”色“”质“,增添美感和魅力;能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呈现一场视觉盛宴,表达一种感受。
要强调的是,化妆不是女性专属,更没有性别限制,男性化妆频率在现实中也逐渐增多,在现实生活中,适当的化妆也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行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舞台妆精神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舞台妆精神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